書院建築與周邊環境

Architecture在百年書院教室裡,
學習天地萬物的情與理。

伙房私塾經學續,有緣家庭齊來聚
手足相稱長幼序,里鄰伯叔應對戲
晨間灑掃烹煮技,湧泉浣衣汲水去
雙語正音語先立,文隨其後惜字趣
養性養正古明訓,經典養志顧鄉里

八德霄裡有桃園第一口埤塘〜霄裡池,有古井、浣衣池,有百年老屋家廟並列的霄裡宗祠路,有桃園石門大圳交錯的過水橋,在這裡歷史是生活,是呼吸;在這裡地理是日常,是手作,環境是不言而喻的浸潤薰習,盼養一方水土,育一代英才。

清操世第

『清操祖德濁世砥中流,世第傳家情誼本孝悌』​

盧氏宗祠堂號由來為盧氏祖先「盧士宏」在宋朝當官,接掌州縣均獲清廉美名,廣受百姓愛戴,朝廷賜以「清操世第」旌表。也成為來臺屯墾的盧氏先祖勸勉後代子弟的傳家寶訓。

書院藉此空間辦學,提醒身為人師的自己,也教育孩子,有時候我們的一念,可能會影響百年以後的人,所以念頭的選擇選擇非常重要。

天神爺爺

客家習俗在內庭左側設有「天神爺」牌位,傳遞敬天畏神的信仰,早晚一柱清香向天地大我祈福豐收平安。

書院孩子每日也會與天神爺爺問好,祈福美好的一天,更希望孩子們建構『天地大我』的信念〜學習照顧自己便是自己的天,在家幫忙家事撐起家裡的天,到校協助老師服務同學成為福蔭班級的天,體驗經典「修身平天下」的大人之學。

備註:
1.『大』字筆順謠 ~ 雙手打開來做事,頭頂蒼天腰挺直,腳立大地足踏實;表長大頂天立地的人。
2.『天』字 ~ 大人頭頂一片天;小人只管小自己。不是身體真的頂天,而是在生活中細細體察人受天地之恩,反饋活出一種大我生命的狀態。

大樹教室

宗祠外左前的四棵茄苳樹(三公一母),約在民國54年種下樹苗,至今日約一甲子的年歲。當初因住屋前過於敞亮,遮蔽不夠,加上東北季風強勁,也考量三合院左高於右的風水學說,所以在當時盧氏宗長 盧阿紳先生的決策下種植。

8-12月結果的母樹特別受鳥兒喜愛,常常可以在此看到白頭翁、紅鳩、五色鳥、麻雀、樹雀等鳥類停佇用餐,被孩子戲稱為『鳥餐廳』。

2018年中原大學USR團隊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,深入霄裡美化社區,與社區民眾溝通共識、共同整地、鋪磚、設計桌椅,讓宗祠前的茄苳樹空間重現嶄新樣貌,成為浣衣池外,另一居民閒話家常的聚集空間。

福泉宮浣衣池

霄裡地區湧泉浣衣常與石頭土地公信仰並列,山下街有福山宮,盧氏宗祠有福泉宮,至德堂有石母娘娘,霄裡分渠有福川宮,霄裡大池有德厚宮。這樣得天獨厚的水源,實因位處中壢台地與八德交界的崁腳處,地下水面與地面交界即形成湧泉。

在地耆老說過往清晨洗菜洗衣,午間牛隻泡水,午後是孩童嬉戲時光,共處同一空間也自然有一種不言而喻的用水倫理,就像霄裡的人事〜蓋子打開供取水飲用,接著洗菜,最後才是洗衣,每天凌晨到深夜絡繹不絕,每每濕地課結束,也會帶著孩子來清洗沾到泥土的衣服及雨鞋,讓孩子學習待父母著想。

Surroundings周邊場域學習資源

  • 北區客家文化會館

    會館以客家詩、客家山歌與在地客家文化為核心,因此會館內以設有客家詩人-杜潘芳格以及客家山歌國寶-賴碧霞兩位重要指標性人物的展覽,希望能以他們的傑出的藝術成就,引領會館進行客家文化之傳承與推廣。

  • 霄裡國小

    桃園市八德區霄裡國民小學,位於八德、中壢與平鎮交接之處,民國39年開始獨立招生至今,已過七十啟始之際,目前學生人數約為264人。學校地處桃園台地與中壢台地形成的天然之崁下,天然湧泉帶來了豐沛的資源,期待「水與綠」交融、「力與美」涵育,水水霄裡有good事!

  • 福山宮濕地

    八德區福山宮旁的霄裡生態池2020年起進行改善工程,生態重要性的體現和生活密切相關,以福山宮旁的濕地更是相符,該空地早期荒廢淪為丟棄垃圾之地,多年前搭配茄苳單車鐵馬道計畫,將此處規劃成生態池,進而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。步道成了霄裡國小的通學路徑,特別是參與環境互動部分,池旁散步休憩,成為居民新的聚集場地。

  • 玉元宮

    霄裡地方信仰中心,祭祀三官大帝,於乾隆十六年開基立廟,為當代歲荒欠收為祈平安豐收而建,主祀玉皇大帝上方「陟降鑑茲」牌匾,是由全村人共同捐贈的祝福,沒有署名落款,那份不分你我,謀求地方共好的心意是為玉元宮鎮宮之寶。

  • 石母娘娘浣衣池

    八德霄裡石母娘娘廟前的霄裡浣衣池是沁涼清澈的天然湧泉,泉水終年不乾涸提供了在地居民洗衣、戲水的地方,也讓霄裡地區保留了當地居民一直以來的用水文化。富有充沛地下水資源的霄裡,當地居民多倚賴天然湧泉洗衣,時至今日,仍不乏取水的人潮,夏日更有孩童在此戲水消暑。

  • 霄裡大池

    具200多年歷史的霄裡大池,不只是桃園第一座埤塘,也是八德地區面積最大的埤塘。乾隆年間平埔族人以其社名「霄裡社」命名此地,並聯同漢人於八德最南端,依地形開鑿霄裡大池,匯聚溪水及湧泉成為霄裡大圳(石門大圳前身)的水源地,充沛的灌溉資源,造就 「看不盡的霄裡田,吃不完的霄裡米」的豐饒景況。

  • 霄裡灌溉分渠

    這是一條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圳,這條水圳的前身是清朝乾隆初期闢建的霄裡大圳。清朝同治十年(1871)刊行的《淡水廳志》,內容記載:「霄裏大圳,在桃澗堡,距廳北六十餘里。乾隆六年,業戶薛奇龍同通事知母六集佃所置。 其水由山腳泉水孔開導水源,灌溉番仔寮、三塊厝、南興莊、棋盤厝、八塊厝、山腳莊,共六莊田甲。」

  • 石門大圳過水橋

    〔過水橋〕最常見的是跨越街道或公路,協助行人穿越道路或水路的一種建築︰陸橋、天橋或吊橋等。正式名稱為「渡槽」的過水橋,是石門大圳水利設施的一部分,當遇到河流或溪谷石為能使水圳跨越溪谷用。